账号登录

账号:
密码:
从流行歌曲到迪厅,谈生活方式的变异
在家里,我女儿有很多“音响”装备,卡带随身听、CD随身听,新近又增加了mp3。孩子听过的磁带,早就没了包装,散乱的丢弃在一个纸箱子里,占据了下房不起眼的角落。孩子听过的CD还整齐的摆在书架上,用以向小伙伴炫耀她的收藏。估计这些东西也难逃磁带的厄运。现在大容量的电脑硬盘,装上万把首mp3音乐,算不了什么,搜索起来很简单。慢慢地,卡带、CD盘,就像曾经流行过的音乐、歌曲,都会成为垃圾,被人遗忘。 

  流行音乐,也是我曾经追求的东西。上大学时,为搞到一盘邓丽君的磁带,东奔西跑,互相串换。同宿舍一个同学有一个“双喇叭”录音机,是我们的娱乐中心。邓丽君、刘文正、欧阳菲菲等,第一次让我们领略了异地风情。当然,这些资产阶级文化,还是要背着人听的。辅导员(也是年轻人)看见了还好,要是系主任逮着了,问题可就大了。紧张了一段时期后,社会上到处飘扬着邓丽君的靡靡之音,邓丽君也就从地下走上了前台,只不过上不了大陆的传播媒体。记得1984年反“精神污染”,邓丽君是点名被禁止之列的。以后,随着工作的繁忙和年龄增长,舞台上那个歌星最火,已经不关心了,流行什么也不以为然了。 

  不过,家里有一个追星的fans,也让我多少知道一些歌坛上的事,并且车载音响的CD不用我翻新,女儿总会把最流行的东西带给我,讲给我听。同一首歌曲,听过十次以上的机会太少了。也不知道为什么,现在有这么多的音乐人。我一向感觉作曲家高得就像上帝一样遥远,大智慧的职业。后来,逐渐明白了,王朔说得对,作家,就是“码字”的,和木匠、瓦匠差不多。有时候我苦笑一下:艺术,不过是“消费品”。歌曲、电影,听觉的、视觉的文化就像面条、烙饼、馒头、花卷、烧饼一样,翻翻花样,能充饥,就是好东西。我们要学会放弃,那些使我们耳熟能详的东西,未必就是燕窝鱼翅。咸菜吃多了,有时会厌烦,有时也会思念。五谷杂粮,有益身体健康。“流行文化”,也是文化,何必偏食呢。这一点,我崇拜孩子们,能够接受新事物,保持大脑这只硬盘的信息不断更新,不至于落伍,或孤陋寡闻。 

  我去过北京几个大型迪厅,滚石、JJ、热点、东方一号,等等。这是一个金属和技术的世界,也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。变幻的灯光、雷鸣的声浪,营造了一个没有“思想”的境界。不是人消失了思考,是环境剥夺了“思维”的活动。因为,“低音炮”喷射出强悍的重低音气浪,扑打着身体,让人不由自主地随着狂暴的disco节奏,抽搐躯体;高音喇叭辐射出的“金属”强音,穿透耳膜,直刺脑海;霹雳的电光,营造出变幻的时空,似梦似真。我们进入了工业社会,金属和电流正在支配我们的生活,我们依赖这些东西。物质为生活带来了便利,也改变了生存方式。迪厅把声和光推向了极致,用金属牢笼锁住了我们的情绪。这也是个制造幻觉的世界,一个让人产生热情、富于激情的世界。 

  我们现在的生活,也象进入迪厅一样,疯狂而热烈。我们被金属和技术包围了,被信息和诱惑包围了,被工作压力和生存危机包围了。有时候,我们在狂歌劲舞,豪饮放纵;有时候,我们身体抽搐,痛苦挣扎。这是在迪厅的感觉,何尝不是现在的生活或将要来临的生活感觉?现代社会,把每个人强拉进“迪厅”,疯狂的生活节奏。浓缩的时空,浓缩的生命,浓缩的感觉。寥寥30年,社会和生活象跨越了几个世纪。也许,我们有时候还怀念田园淡雅的晨曦,怀念悠扬的牧童短笛。当让人心动的物质洪流在眼前涌动时,那些破碎的记忆,多么不堪一击! 



编辑:船山石
已有0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  
新闻热点
SPA推荐
迪厅活动广告
分时度假
养身健康